編者按:2015年1月4日,總局黨委下發表彰決定,對20名獲得總局"最美冶金地質人"榮譽稱號的職工進行表彰。我局江化寨、陳德貴兩名員工獲得表彰。總局黨委號召全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向受到表彰的同志學習。全系統廣大干部職工要以"最美冶金地質人"為榜樣,立足崗位、團結拼搏、開拓進取,為總局打造以地質勘查為基礎的礦業集團貢獻智慧和力量。
一個家,十三年
江化寨,男,中共黨員,地質高級工程師
一
2002年,還是助理工程師的江化寨下班回到家中。趴在地板上畫畫的兒子,一見他就跳了起來,拉著爸爸看剛畫的畫,各色水彩筆撒了一地,小學二年級的兒子,頗有點兒繪畫天賦,線條爽快,色彩鮮明。妻已準備好了晚飯,"開飯了,開飯了。"身材瘦小的妻開始把菜盤一個個往外端,晚餐的香味飄出來,溫馨地占領了這間屋子。本是尋常風景,但此時,江化寨滋生出一股愿望,希望這一刻能多停留一會兒。
這是家的味道。這一年江化寨33歲。
這一年,總局按照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開始部署地質找礦戰略西移,第二地勘院擬組織以中青年技術骨干為主力的地質工作者進藏開展工作。這些日子里,江化寨考慮再三,毅然報名參加西藏項目。
兒子攀上他的背,他把兒子背了起來,兒子開心地大叫。二年級的孩子,比起三四歲的時候,果然重了不少。江化寨想。
望著妻忙碌的背影,江化寨心里充滿了歉意,沒有更多的話語,就是她給了他決意報名進藏的定心丸,可這家庭重擔,怎忍心讓她一個人這么扛。
二
剛剛進藏,缺地質資料、缺勘查區塊、缺高原工作經驗特別是找礦經驗,可謂是困難重重。
如何站穩腳跟,打開工作局面,發現并找到有工業價值的礦床?
了解前人工作,并通過自已的努力獲得一手野外資料是必須做到的,這是在還看不到希望,又必須咬牙努力工作的時候,也是項目成敗的關鍵第一步。在人手不多的情況下,江化寨和項目組的同志們白天出野外上山,晚上歸來還要研究標本、整理內業,這是個最原始也是最單調的工作過程,他們基本沒有業余時間,有的只有白天與夜晚。西藏野外工作,往往到礦點路途遠,實際野外作業的時間就短。因此,為了擠時間、趕任務,經常餓了吃干糧,渴了喝雪水,走到哪里就把帳篷搭到哪里。回到駐地,也基本沒有娛樂活動。通過大量野外資料的積累,為理論突破提供了最寶貴經驗。為此,江化寨不分份內份外做出了大量努力。
每當空閑下來,江化寨就翻看妻子發來的短信,有很多條,他至今倒背如流:兒子數學考了一百分、兒子上課開小差被老師批評……這里到底是西藏,不可能想回去就回去。放在包里的家人照片他一天里會時常拿出來看看,早已卷了角。眼看夏天就要到了,暑假近在眼前,年初答應兒子要帶他去看的桂林山水,顯然從他決定奔赴藏區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失信。
他有些惶恐,害怕自己堅持不下去。
于是,江化寨就在業余時間里組織打籃球。一來排遣思鄉愁緒,二來也是體能訓練的需要。每周的籃球活動,是他在駐地最愉快的時光。體能增強的效果很明顯,外出上山時,新來的年青人走得氣喘不已,江化寨卻一直走在他們前頭,讓他們又是艷羨,又是慚愧。因為體力十足,行高原如履平地,同事們給了他一個綽號--藏羚羊。
江化寨聽說了這個綽號,他想,藏羚羊除了善于奔跑,還是群居動物。
念及此,又是一股愧意在心頭。
三
2003年,江化寨任國家資補項目西藏努日銅礦普查-詳查項目組長、技術負責,并且還是一任西藏分院臨時黨支部書記。他帶領項目組黨員同志抓好以"團隊、奉獻、吃苦、科學"精神為主題的價值觀教育,引導廣大技術人員樹立地質成果是個人價值最大體現的新觀念。個人價值是什么,江化寨很清楚,這里有他熱愛的地質事業。
他什么都要幫著做,后來,大家常常見到地質高工江化寨在操作物探儀器、做化探工作。努日礦區工作面是個典型的風成沙地,踩一腳就陷進一鞋子沙,走一步就要退半步,而物探工作就是要走直線。
他對工作充滿熱情、富于協作的精神,不僅使他認真執行自己負責的項目,而且在其它項目需要技術力量支持時,也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在西藏工作,往往是各項目、各學科、各工種聯合作戰。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項目從積累資料進入到建立新的找礦模式,用三到四年時間揭露了一個大型銅鉬鎢礦床初步面容,近年來工作設計與報告又連續被中國地質調查局專家組評為優秀。
江化寨的同事們也獲得了一個個榮譽。對此,江化寨從不計較,始終默默無聞。他并不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在有關部門與技術人員座談了解情況時,他都會踴躍發言,但他只說工作感想體會,卻不談個人貢獻業績。我們采訪他本人的故事都是從他同事那兒聽來的。
他想念老婆孩子熱炕頭,想念家的味道。每次開春臨行前的那頓飯,他總怕自己一邊吃一邊忍不住就在妻兒面前流淚。
家的味道是怎樣的?他發現,原來嗅覺是如此難以描述,僅憑簡單的"香"和"臭"字承載不了那么多情感。因為無法描述,這份想念就更加刻骨。開頭的幾年,他常常自問,值得不值得?為了自己,讓家人做出這樣的犧牲。
2002年進藏以來,江化寨親歷了二局西藏地質工作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全過程,特別是某銅多金屬礦區地質程度從預查到詳查,礦床規模從小型到大型,付出了艱辛勞動和汗水。他也錯過了兒子的中考、兒子的高考、兒子的每一個暑假,父親先后兩次嚴重患病,他也無法趕回家,只能花錢請人照料。
每次出發,妻子總是說:"你放心去吧,家里有什么事情,我們都能夠克服。"
這句話,總是讓他胸口一緊。
四
在他和項目組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某礦區,僅一個礦段的銅礦資源量就達到大型規模、鉬礦達中型規模、鎢礦達超大型規模。普查成果與大冶有色集團公司合作,礦權轉讓價近x億元。2012-2013年與某集團公司合作勘查開展x礦詳查項目,已提交《西藏x多金屬礦詳查報告》,詳查工作中還在不斷發現新儲量。該項目于2010年獲總局"杰出貢獻獎"。
他個人2008年獲福建省地質學會科技進步獎"銀錘獎",2010年獲冶金地質總局"十一五"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13年獲"冶金地質總局勞動模范"稱號,2013年9月被國務院國資委評為 "中央企業勞動模范"。
那些跟他一起來到藏區的年輕大學生,有的離開了,有的已長成能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也有很多年青人陸續奔赴藏區,為了這份他們所共同熱愛的事業。
很多年輕人央求他講故事,說當年開疆辟土的經歷,他總擺擺手,說:"我對不起我的妻。"
這些年,妻子一人默默地為他承擔了所有的家庭責任。
十三年耕耘這莽莽大荒,每到覺得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他便想起遠在家鄉的妻子,想起她忙碌的背影。怎能就這樣鎩羽而歸?那辜負的不止是自己熱愛的事業。
這十三年不是他一個人的十三年,還是他妻子,他們整個家的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