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文學的璀璨星河中,余華先生以其深邃的情感筆觸和獨特的敘事風格,構筑了一座座直擊人心的文學殿堂。作為一位享譽國內外的作家,余華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屢獲殊榮,更在國際上贏得了廣泛的認可與贊譽。
《活著》這本著作,便是他深刻洞察生活、細膩描繪人性悲歡離合的典范之作。
這本書記敘了老農徐福貴一生的故事。徐福貴,一個普通中國農民從富家少爺到一貧如洗,再到歷經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饑荒、家庭變故,最終孤身一人卻依然堅韌活著的故事。書中沒有華麗的辭藻,卻以最質樸的語言,展現了生命在無盡苦難中的頑強與不屈,讓人不禁反思:在無常的命運面前,何為真正的“活著”?
我認為本書有一個深刻的討論點,那就是“活著”的意義。書中的福貴盡管經歷了無數的苦難和挫折,但他從未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活著”的意義——不僅僅是生存,更是要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積極尋找生命中的美好。
在我眼中,徐福貴是悲慘地活著。老天從未曾對他仁慈過,他親眼目睹至親之人一個個從自己的身邊離去。從父母到妻兒,再到女婿外孫,從老到少,沒有一個能留下陪著他走完他的后半生。他一生中經歷了七次至親之人的生離死別,最后僅剩下一頭老牛陪著他孤苦伶仃地悲慘地活著。他經歷了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白發人送黑發人。他的遭遇詮釋了“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句話。
在我眼中,徐福貴同時也是幸福地活著,雖然他苦難不斷,但一家四代的親情貫穿始終,雖然忍受生活的苦難但卻并不孤獨。在福貴敗光家產后,他父親雖氣卻沒有埋怨他,只要求他將錢票換成銅錢去還錢,目的就是讓他知道財富來之不易。他父親相信只要重振家業,就能把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這樣良苦用心、深沉地父愛是珍貴的。他母親即使行動不便,也要堅持下地勞作,還鼓勵他說:“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這句話不知道溫暖了多少人的心。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妻子家珍對他的情義。作為城里富商的女兒,當福貴家道中落后,她仍然愿意放棄榮華富貴,與丈夫同甘共苦,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在當今社會,又有幾人能像他們一樣真正做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呢?最令人羨慕的是他還有一對乖巧懂事的子女,一個孝順的女婿和一個伶俐的外孫,這是他擁有別人渴望而不可及的幸福。
“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它讓我明白,“活著”的愿望很簡單,幸福并非完全建立在物質之上,內心的平和與滿足,才是抵御外界風雨的最堅固的盾牌。
福貴的一生告訴我們,人活著是悲慘與幸福相交的。雖然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會遇到很多挫折和坎坷,但一定要如福貴一樣堅強地活著。哪怕像野草般卑微艱辛,我們也要堅強地活著。因為只有活著,才會有希望,才不會辜負自己和親人,才能把荊棘叢生的人生道路走出萬丈光芒。
在我的生活中,也曾遭遇過挫折與失敗,每當這時,《活著》中的福貴便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心中黑暗的角落。讓我知道,真正的強大不是永不言敗,而是在每一次跌倒后都能重新站起,用微笑面對生活的不公,用堅持書寫屬于自己的“活著”。正如書中所言:“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這是一種對生命的深刻理解,也是對活著最真摯的頌歌。
重讀《活著》,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它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像是一部關于人性、關于生存哲學的教科書,教會我們珍惜眼前的一切。余華先生以其細膩入微的筆觸,讓我們看到了生命在苦難中的光輝,感受到了“活著”的力量與美好。
正如余華所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對于生命,我們最該有的態度就是,它若燦爛,我們就笑臉相迎,它若經歷風吹雨打,我們就保持微笑,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