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二地勘院成立了生態環境部。這是第二地勘院第一個獨立經營走向市場的部門,如何快速的走出市場是生態環境部面臨的首要難題。面對地勘產業轉型的艱巨任務,生態環境部主動適應市場發展方向,創新思路,轉變方式,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精誠團結、攻堅克難,超前謀劃、精準施策,一步一個腳印探索出一條向生態環境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勇闖市場,搶占轉型發展“新賽道”
部門剛成立,面對一無所知的新領域,他們深刻認識到必須向市場學習、向社會求教。為此,他們主動融入地方市場,采取“線上”與“線下”、“面對面”與“屏對屏”、“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等多種方式,積極與地方各職能部門溝通聯系,多措并舉整合各方資源。在單位缺少大地質及生態環境相關資質、業績、技術人才、經驗基礎等困境時,充分利用鄰近大學城高校及科研機構資源豐富的優勢,引進先進技術和創新理念,聯合培養人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他們憑借雄厚的技術實力、嚴謹扎實的工作態度和熱情周到的客戶服務,成功拓展了礦山污染調查、土壤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與風險調查評價、科研項目實施與成果轉化等多項“大地質”領域業務,自成立以來實施并完成了環境類項目共計77 個,為第二地勘院提出的“地質找礦+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發展模式打下了堅實的一翼。
攻堅克難,爭當綠色發展“排頭兵”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生態環境部嚴格遵守當地政府和業主的各項要求,深化屬地建設,致力于品牌塑造,力求打造出一流的精品項目。他們通過加強對現有項目的精細化管理,不斷提升自身的履約能力和管理水平,確保每一個項目都能達到甚至超越業主的期望。在漳平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項目中,他們在8166畝受重金屬污染耕地采取多種技術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同時在核心示范區運用不同技術模式進行試驗驗證,最后探索出一套適合漳平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修復治理技術體系。福州三江口樟嵐出讓地塊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項目,因是福州市首個監督檢查調查的地塊引起了廣泛關注。從方案編制到現場采樣及檢測分析的每一個環節,他們都嚴格把控,確保項目順利完成驗收。正是這種對品質的追求和執著,使得他們在業內日漸站穩腳跟,贏得了各地政府的青睞,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
也因此他們更懂得了以技術質量求生存、謀發展的意義。在日常工作中十分注重技術人員的業務技能水平的提高,針對不同的項目,及時開展多次多方面的業務培訓。他們不僅追求過硬的本領,更是勇于擔當,實干篤行,爭當排頭兵。在2023年福建省兩個縣區的土壤三普外業采樣工作中,他們部門承擔了80%的采樣點。由于時間緊,任務重,采樣窗口期短,他們積極協調各方力量,及時補充技術隊伍,創新采樣工具,提高采樣效率,極大縮短了項目周期。加之福建省地形地貌多以丘陵、山地為主,很多采樣點所處樹木荊棘雜草叢生蚊蟲肆虐,為了不影響進度,他們加強路況勘察,備齊防護裝備,手拿鐮刀、鐵锨開辟出一條條“新路”。
精準發力,種好創新發展“試驗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乃發展之首要動力。發展之道,在于創新;未來之謀,亦在創新。”正處在轉型之道上的生態環境部積極把握機會,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將科技創新融入生產經營工作中,從總局科研“治理黑臭水體項目”到福建省科技廳項目的實施,吹響了第二地勘院向土壤環境領域標志性轉型的號角,打開了他們在環境服務市場的大門,為單位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成新質生產力攢足“后勁”。
在拓展業務時,他們憑借專業的科研團隊和科研項目積累的先進科技成果,參與到福州高新區黑臭水體調研。提出的治理技術、構建自凈化理念并在福州高新區南嶼鎮桐南村成功實踐。此次科研成果轉化,不僅為他們策劃申報福清、尤溪、武平、漳平、連城、順昌等地的生態保護、鄉村振興項目提供了科研保障,更為他們深度涉足農耕地安全利用項目指引了方向。
“追風趕月莫停留”,在取得成績的基礎上,生態環境部不斷思考如何從“執行者”變成“設計者。他們在項目執行過程中有意識地深入田間地頭,采集土壤樣本,分析污染狀況,開展田間示范試驗。他們聚焦農用地糧食安全,瞄準耕地保護方向,對農耕地污染現狀以及現有鈍化修復技術的瓶頸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他們計劃將尤溪縣耕地酸化治理項目合作研發的產品進行田間試驗,集中連片推廣應用較為成熟的調酸改土綜合治理技術模式,希望能打造出一批綜合施策樣板田,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可復制可借鑒的工作推進機制,為更多的地區提供治理土壤的寶貴經驗。他們還聯合福州大學共同成立了“福州大學冶金地質土壤綜合修復治理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立志將依托這個平臺,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有力推動冶金地質行業的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努力為實現國家“兩山”、“雙碳”和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黨建引領,擦亮品牌建設“新名片”
生態環境部將黨建工作作為凝聚隊伍合力、提升戰斗力的抓手,在項目上以形式多樣的黨建活動為載體,將黨建工作深度融入生產經營工作中,聚焦理論學習和專業技能的全面提升,從理論知識學習到品牌打造,從人才培養到標準化建設,充分發揮了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持續推進“生態+”黨建品牌建設,努力破解項目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瓶頸,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在項目駐地,他們成立臨時黨支部,始終將黨建融入生產經營,以“黨建融合為舵,技術質量為基,科技創新為帆,安全生產為錨”,精心構建一套集黨建工作、項目質量、科技創新、安全生產為一體的項目實施新臺賬,確保事事有措施,件件有落實。在項目實施中,通過讓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給任務、壓擔子”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讓他們擔任項目負責,培養他們的組織觀念和奉獻精神,在工作中樹立形象,做好表率,真正做到圍繞項目安全、質量、效益展開各項工作,讓他們在不斷地教育和洗禮中,堅定自己前進的方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黨旗增輝、為黨徽添彩。
在項目駐地,他們以黨員帶群眾的方式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高團隊的政治思想素養,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同時,他們聯合項目所在地的業主及村黨支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持續發揮黨建聯建共建謀求深度對接,為延伸和推動項目順利實施打好基礎,鋪好道路。
他們積極主動融入群眾,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每到一個項目,都特別注重與當地群眾的溝通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在有用工需求時,首先考慮當地的村民,在“三八婦女節”之日,向項目施工隊中的婦女同志發放節日慰問品。項目組成員小朱說:“在項目進村時,怕村民不配合,影響項目進度,他們就與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戶走訪,耐心地與村民宣傳國家政策,積極做好雙方的溝通工作,講解好各個環節,提前告知各個細節,及時跟蹤各個進度”。同時,他們還積極為當地群眾提供服務和幫助,與他們打成一片。
“千川匯海闊,風正好揚帆。”新的征程上,生態環境部將把“轉型、創新、增效”作為重點工作繼續深化落實,以黨的建設為引領,以拉高標準、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精抓新舊動能轉換,培育與“大地質”市場相配套的生態環境治理技術力量,以科技創新為帆,點燃綠色轉型主引擎,開辟“綠色生態”新航道,加快推進向大地質領域的業務轉型,為建設福建省一流“綠色資源環境服務商”而努力奮斗。